顶点小说网 > 这个导演要谢罪 > 第75章 喧闹暑期 海外假日
    第75章 喧闹暑期 海外假日

    众人都在冥思苦想时,保罗叽里咕噜说了一番话,小美紧接着翻译出来给大家听。

    “我们可以在剪辑上想想办法,进坑道和出坑道时设置隐蔽的剪辑点,然后坑道内部通过搭景来实现。”

    他的建议也就是外景转内景,是拍电影时很常用的一种方式,好莱坞拍大片时用得很熟练。

    比如前世《指环王》的山洞戏,基本都是摄影棚里搭景拍摄的。

    对剧情比较了解的林萧第一个表示反对,“行不通的,进洞一次剪辑,出洞又是一次剪辑,而且主角进出洞还不止一次,剪辑点设置得再隐蔽也不隐蔽了,穿帮的风险太大。”

    桑平也不赞同,“没错,进洞是画面由亮变暗,剪辑不显突兀,出洞由暗变亮,而且亮度是递进的,一气呵成很难设置剪辑点。”

    八一厂的杨晓光突然提问,“范团长,凭你的经验,炮弹在地表爆炸引发的震感,在地下会是怎样一种表现形态呢?是水平的晃动,还是上下的抖动,亦或者两者都有?”

    范团长想了想回答道,“大概类似小型地震,只不过由于震源很近,所以晃动和抖动会混杂在一起,不会分得很清楚。

    如果坑道在地下十几米深的位置,震感已经很小,头上落土,脚下微颤,也就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杨晓光点了点头,又问桑平,“桑老师,坑道内的拍摄,是要求摄影机与人一起震动,还是只有人动而摄影机不动呢?”

    桑平看了看陈一鸣,发现后者并没有开口的意思,于是自己回答道,“人动,摄影机不动,这里没必要追求主观代入。”

    杨晓光问清楚之后不再说话,而是凝神思索。

    拍摄需求细化之后,众人更觉得棘手。

    人动,摄影机不动,意味着摄影机要足够稳定,不跟随环境变动,掉土、摇晃都不能影响摄影机的稳定工作。

    这就基本等于放弃了斯坦尼康跟拍,必须采用摄影平台才行。

    要么把摄影机吊起来遥控拍,要么把摄影师吊起来持机拍,两种方式都要架轨道。

    架设轨道需要十分宽广的空间,偏偏这个场景需要营造出非常狭窄的感觉。

    桑平老师到底拍了几十年戏,见多识广技巧丰富,房间里沉默良久之时,他开口提了一个思路。

    “山洞戏不一定非要找个真山洞,既然山洞里很暗,我们就有了腾挪的空间,光线聚焦于中央的演员,同样可以创造出空间狭窄的视觉效果。

    至于光亮度不够影响画面质感的问题,完全可以通过反向打光配合遮光板来解决。”

    桑平的话一下子打开了众人的思路。

    是啊,电影本就是视觉欺骗的艺术,干嘛非要一根筋地往实拍上使劲呢?

    魔影厂的路平说道,“我们可以搭一个山洞,只要出入口是真实的,那么跟随镜头的观众自然会认为主角进入的是山腹。

    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坑道空间放得很大,内部架设轨道毫无问题!”

    杨晓光兴奋地接口,“没错,甚至主阵地都不需要修在山脊上面,挪到平地修也没问题,还可以省去车辆和设备如何上山的麻烦。”

    范团长一听也挺高兴,同样是挖地球,那肯定是在平地上挖更省时省力不是么?

    陈一鸣赶紧叫停杨晓光的“延伸思维”,“别别别,主阵地还是要在554高地修,各个场景的相对关系绝对不能乱。

    不过我赞成桑平老师的意见,坑道不是一定要往下挖,完全可以往上盖。”

    他走向房间角落的办公桌上,拿过纸笔就开始画简图。

    稍后他把图放在沙盘上,对着聚拢过来的众人讲解起来。

    “范叔,主阵地的的搭景,咱们分三步走。

    第一步,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南坡,距离山脊线10米的位置,截高垫低开出一块平地。

    第二步,搭板房或是干脆把集装箱摞起来,搭一个12米高的下宽上窄的建筑,内部分为两层,下层宽的部分5-6米高,上层窄的部分6-7米高,一定要足够稳固。

    第三步,路老师和杨老师开始进场做细景,首先是挖通出入口的地道连接山体,然后把集装箱外部修饰成与山一体,最后把集装箱顶部装饰成大石头。

    这样,我们就有了一个足够大的拍摄空间,出入口完全自然光,而内部则和真山洞一样完全没有光。”

    今天剧组过来堪景的都是各自领域的行家,陈一鸣讲解到这个程度,众人自然知道实拍时如何处理。

    唯一听不明白的只有范团长,不过他不需要操心场景内外部的构造,只要把建筑修得够结实就行。

    他拿起陈一鸣画的简图看了一会儿,思索片刻之后点点头表示问题不大,“三五天就得。”

    主坑道的问题解决,山脊线上的主阵地、反斜面阵地对于范团长就是小case,无需陈一鸣过问太多。

    至此几个主要场景的要求都已经得到明确,工兵参谋据此计算工时排算工期,大部队下周就可以动起来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第二天开始,这片只有每年销毁过期手榴弹的时候才会有些动静的静谧山区,在隆冬时节进入了喧闹的暑期。

    连成串的各种工程车辆陆续进场,首先把双向两车道的进出道路铺出来。

    而陈一鸣则带领剧组主要成员连日进山,每天都要把刘东君和段一宁在剧中的行进路线反复走上好几遍。

    他白天进山徒步测量地球,晚上就待在临时驻地的板房里画分镜稿。

    连续画了一周,《1951》的基本轮廓被他固定在画纸上,与众人反复商讨修改几轮过后,拍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。

    接下来陈一鸣就不需要继续在山沟里泡着了,他与小美两人飞返魔都,与暌违已久的大壮开了个碰头会。

    陈一鸣在剧组忙碌的时候,马云腾也没闲着,他坐镇铂爵统领爵迹项目组全体成员,筹备着《1951》的商务事项。

    半个月的时间里,大壮打着魔影集团的旗号(伪太子生平头一次披上真太子的虎皮),居然给一部建国初的战争电影拉来一坨商业赞助。

    电影里出镜的老解放,马二爷联系一汽集团的战友,解决得十分爽快。

    5辆定制版解放卡车3月前到位,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在片尾打一个特别鸣谢。

    马二爷的神来之笔,给大壮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
    马云腾效仿他老子,把魔都本地的知名国企跑了一圈,成功用同样的特别鸣谢,从上汽集团、光明食品、联华超市、太平洋保险等公司拉来1500万赞助。

    更夸张的是,这1500万是纯现金,还不包括赞助方提供的物资和服务。

    电影拍摄所需要的车辆,上汽全包。

    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的食品,光明负责。

    联华送了几百件大衣,十几箱保暖贴。

    太平洋赞助了剧组所有演员的保险。

    大壮还有些意犹未尽,琢磨着哪里能再薅一把。

    第一站他跑去横店,打算白嫖打鬼子的道具枪,结果惨遭无视。

    还是横店院线的介绍人居中打圆场,才给他争取到一个优惠价。

    马公子这才知道,他的面子只能在魔都用用,出了魔都就不好使了。

    初战不利整得大壮意兴全失,原定的“赞助商巡游”直接取消,改成了“院线大联欢”活动。

    有了《魔都假日》打响开门红,《1951》的院线合作要顺利得多,马云腾把全国主力票仓城市飞上一遍,前十的院线公司就谈妥了七家,给《1951》的发行开了个好头儿。

    等到三月份铂爵的发行经理唐肖牛正式到职,就可以把发行网络进一步往二三线城市渗透,这次《1951》再也用像《魔都假日》那样,被逼着提前搞试映来争取排片了。

    说到《魔都假日》,这部已经不受铂爵上下关注的“旧爱”,元旦过后在港城、湾岛和棒国先后上映,成绩居然还不错。

    三地平均上映10天左右,港城超700万港币,湾岛将近2500万新台币,棒国112万观影人次。

    港城湾岛的票房只能算是差强人意,倒是在棒国,《魔都假日》出人意料地爆了一把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在棒国上映的华语电影,只有武连靖的功夫片吃得开,他自导自演的《b计划》最高达到327万观影人次,不过那也是1997年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如果去掉功夫片,《魔都假日》已经刷新了华语剧情片在棒国的票房纪录,观影人次华丽丽地冲破百万,陈一鸣凭此一举将孙旺泉、吴克森两个顶级大导压在身下。

    铂爵这边全力忙活《1951》无暇顾及,魔影发行部那边倒是激动得无法自已,一直在联系华纳兄弟追踪全球上映的情况。

    说起来也是可怜,《魔都假日》竟然是2009年魔影出品的票房最好的电影,其他魔影主控主投的内地片也好,主发行的港城、湾岛、甚至好莱坞大片也好,无一例外全是扑街货。

    要不是《魔都假日》赶在年尾巴上爆了一把给马二爷强势挽尊,去年魔影集团的业绩无疑会非常惨淡。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