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舍弟诸葛亮 > 第209章 神农遍地开花
    刘备早已习惯了“诸葛兄弟吃个饭喝个水都能想到点神来之笔”的生活节奏。

    所以诸葛瑾吃了几口面片汤、尝了一片酸面饼,就想到要改良“曲蘖”(酒曲),他是一点都不觉得意外。

    横竖这几天没什么大事,就随便诸葛兄弟折腾呗。

    刘备还随口说,府上的庖厨仆役诸葛瑾可以随便支使。诸葛瑾是临时来的下邳,在这儿并没有置办府邸,也没有带庖厨。

    次日一早,曹操派来要回侯成宋宪等人家眷的使者,就被孙乾送回去了,侯成等人的妻妾,和高顺等人的仆役奴婢,也都一并带走。

    因为多是女眷,走得慢,估计要三四天才能到彭城。

    曹操和诸降将会有什么反应,就得等孙乾完成使命后回报了。到时候诸葛兄弟才能根据假想敌的反应,进一步见招拆招。

    这几天闲着也是闲着,诸葛瑾正好做点“生物学实验”。

    送走孙乾之后,诸葛亮出于好学,也来到大哥下榻之处,细细问起“曲蘖改良”的原理。

    诸葛瑾也不需要铺垫,直接就跟诸葛亮说原理:“阿亮,你可还记得两年前我给你的密卷中,就提过选种育种的思路?当时你还在韭菜和豆苗上试过,只是时间太短,后来也没多大成效。”

    这就是跟聪明人说话的好处,有理论基础铺垫,不用再什么都从头说起。

    诸葛亮当初在荆州研读密卷的时候,就学过了基础的生物学育种知识。他还特地用韭菜和豆苗作为对照,发现豆苗可以通过一代代选种迭代优良性状,而韭菜却很难——因为韭菜是一茬茬割的,重新播种的频率低得多。

    具体的实验当然要复杂一些,诸葛亮还按大哥教的排除干扰项的思想,折腾了很多对照组,具体无需赘述。

    总之,诸葛亮的脑中,已经跟诸葛瑾一样有了一个共识:生物良种的先天优良性状,是可以通过代际繁殖筛选的,但后天获得的性状却似乎无法传承。

    说白了,那就是诸葛亮在出茅庐之前,就已经通过自己的实验,绕开了后世近代博物学家踩过的“用进废退”和“获得性遗传”这两個小坑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听了大哥的点醒后,诸葛亮很快就能领悟到要点,然后便不由惊诧道:“大哥所说,我自然明了……但大哥竟然以草木选育来举例、类比曲蘖的改良,那岂不是说,曲蘖也是一种‘生物’?至少是跟……菌菇相似的潮湿滋生之物?”

    仅仅这一点认知推断,就已经让诸葛亮震惊了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毕竟没有微生物的概念,也没有菌群菌种的概念。虽说先秦之人就发现了酒曲的存在,但更多只是将其认定为是一种“化学物质”,没有真正将其视作生物。

    诸葛瑾听了这句反问,也是微微一愣,他也没想到二弟的质疑点居然在这里。他倒是可以直接报答案,但转念一想,诸葛亮都已经逻辑推演到这一步了,何不让他自行发现真理呢。

    于是话到嘴边,诸葛瑾忽然改口:“愚兄也不知道曲蘖是不是一种‘生物’,不过此事很容易实验嘛,你何不自行求证?

    比如,咱把酸化蓬松后的各种面团搜集起来,取出大部分做成胡饼、汤饼,同时留出一小块,作为样本存留。然后让人试吃各种面团作出的饼饵的口味。

    选出最蓬松、而酸味最轻的一种面团,用开始时存留出的那一小块,揉入新的洁净未蓬未酸净面。放置一段时间后,如果这块新面也能跟老面一样蓬松、不酸,那就说明曲蘖很可能是一种‘生物’,至少它能跟生物一样,把其特性传递给后续繁衍出来的晚辈。”

    诸葛亮还没听完,眼神瞬间就亮了,已经想好了实验设计方法。

    “我这就去吩咐庖厨,多准备些新面,然后搜集各种老酸面,每团留一个角作为参照样本!”

    诸葛亮说干就干,当天中午就让人弄了各种各样几十团因为天气炎热而自然发酸、胀气的面团,然后给府上所有的仆役、侍女都做汤饼和烤胡饼吃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贫民吃麦子的方法,普遍还是直接煮熟、做成麦饭,甚至连麦麸都不脱,舍不得麦麸那点营养。最多拿石臼在煮之前砸砸碎,便于糊烂咀嚼。

    能碾掉麦麸、吃碎麦粒揉饼子的,已经是有钱有势者的生活方式了。所以仆役侍女们都很感恩,也不觉得面饼酸馊味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
    诸葛亮仅仅用了一两天,就找出了所有天然酸面团里,相对最不酸、最蓬松、而且异味最轻的,然后用这种面团的老面,“繁殖”出了最初几代新面。

    诸葛亮亲自第一个试吃后,顿时发现:用不酸的老面繁殖出的新面,果然也不酸!

    而且他还设了对照组。酸老面繁殖出的新面,依然还是那么酸!

    说明老面的酸与不酸,是可以“遗传”的!

    诸葛亮忽然发现,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。

    原先他也学过大哥说的那些密卷上的“育种知识”,可问题是,他用到的实验对象,至少也要几个月才能繁殖一代。

    哪怕是发芽结果最快的一种豆苗,也得七八十天,半年只够做两代实验的,而且要反季节做实验,还得悉心呵护、给豆苗保温保水。

    诸葛亮可没有“果蝇”之类繁殖快、几天或者一两周就能繁殖一代的物种,来给他做生物学实验。

    直到此刻,他发现了“曲蘖”。

    菌类的分裂繁殖,可比动植物快多了,微生物一个小时就能分裂好多代,几何级数增长。

    现在诸葛亮居然一天就能做三五轮试验周期,面团发好后几个时辰,实验结果就出来了,又能选育发酵下一轮。

    中间还可以把一个大面团切割成很多小块,然后用不同的培养条件、培养环境来促成其中不同的菌种差速生长、或是偶然抑制灭杀某些弱势菌种,选出自己最希望留下的菌群,简直不要太爽。

    诸葛亮很快就不再满足于“弄出最好吃的季汉老面”这种小目标,他决定趁着这几天空闲,把生物育种学的整个系统,好好架构起来!把生物遗传的很多共性,总结出来!而且要有实验证据支撑!

    大哥两年前给他的关于生物育种的密卷,还是太空中楼阁了!缺乏实证支撑!自己要帮大哥找出铁证!

    只要总结出一般性的指导思想,以后就可以帮助千秋万代的天下农夫选育更好的作物品种性状,筛选遗传属性。

    这才是惠及百代的大事!而一切,最初都是从发明发酵馒头开始的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此后大半个月,因为政务清闲、很多事情都要等消息,诸葛亮便沉迷于微生物育种实验和相关的著书立说工作不能自拔。

    诸葛瑾也出于兴趣,抽空搞了一些其他的攀科技种田小活儿,都是些见招拆招、解决实际问题小优化,只不过出成果没有二弟这么快。

    而且诸葛瑾也偶尔抽时间观察二弟的研究,很快发现二弟的钻研有点挂一漏万——诸葛亮只专注于分离最好用的酵母菌菌株富集的老面团,却没有注意筛选优质乳酸菌或者其他益生菌富集的老面团。

    而事实上,乳酸菌也好,醋酸菌也好,亦或是有利于酿酒的啤酒酵母、糖化菌,都是值得分离的。

    诸葛瑾不忍弟弟只盯着一个成果、放弃了其他无心插柳的有用之物。只好又问刘备要了些资源,多开了几个并行的实验组。

    筛选“发面后乳酸味特别重”的老面团,还有“酒糟味特别重”的老面团、“醋酸味特别重”的老面团……

    将来说不定还能搂草打兔子,把品质稳定的酸奶、啤酒这些都搞出来(只用麦汁发酵的原啤酒,没有啤酒花)

    忙活着这些有的没的,时间转眼就到了七月底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刘备关羽等人,最近倒是一直在休假放松。他们离开下邳三年,现在故地重游,有太多回忆要重拾,有太多感慨和心酸要整理。

    所以每天都出城打猎,顺便巡视各县,走访故旧。看看那些三年前离开徐州时认识的乡老、故吏,还有多少活着。

    这天已是七月二十八,刘备关羽又打了一天猎,回来后便痛饮沉醉,感慨叹息,似乎是今日出门,遇到了什么物是人非的变故。

    关羽回到府邸后,杜氏就一声不吭地出来迎接,关羽连忙扶住杜氏回屋:“我这些日子,归期不定,不必等候。”

    杜氏是十天之前,被关羽纳妾进门的,她二十七个月守期已满,又是寡妇身份给人做妾,所以没什么隆重仪式。关羽随便摆了个酒,跟亲近之人知会了一声,事儿就算成了,娶妻的六礼一概用不上。

    此刻见关羽如此大醉,杜氏也不免微微抱怨了两句,然后就从后厨端来了醒酒的酸辣汤饼。

    关羽看到汤饼,还没喝酒意就醒了一两分,这还是杜氏进门后第一次亲手下厨,让关羽很是期待。

    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:就算再难吃,也要装作很好吃的样子……

    结果才刚进口,关羽就觉得鲜美无比。

    确切地说,是原本柔软嫩滑的面食所惯有的酸馊味,居然完全不存在了。

    他心中惊疑,又拿过旁边一个看似金黄饱满的胡饼,入手只觉非常轻飘,完全不是日常同样大小胡饼该有的轻重。

    里面怕不是空的吧?关羽连忙咬了一口,却发现并不是完全空的,只是有很多层次,显得非常疏松。

    “夫人的厨艺真是世所罕有啊!天下怎会有如此又疏松又没有酸馊味的胡饼的?胡饼不是向来越松软,酸馊味就越重、两者不可兼顾的么?!”关羽直接就惊为天人了。

    他没想到自己命这么好,不但得到了美人,美人还有这本事!

    杜氏却不好意思了,低头浅笑:“妾能有什么本事,这是昨日从诸葛长史借去的庖厨处学来的,还拿了‘老面’。下邳城中各文武家的庖厨,也都分到了。”

    关羽听说是问诸葛亮借去的庖厨处学来的,顿时就觉得很合理了。

    “原来是孔明的杰作……那就不奇怪了,他们弄出什么东西,都是理所当然的。不过还真是美味啊。”关羽由衷叹服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当天晚上,诸如这般的场景,在下邳城中各处不约而同地反复上演。

    刘备狩猎归来,吃到完全没有酸馊味的蓬松烤面饼,同样是惊诧莫名。哪怕他已经贵为车骑将军,也从没见过这样的面食。

    更夸张的景象,则发生在下邳城里、一座用来临时软禁俘虏的府邸中。

    被俘已经一个多月的陈宫和张辽,如今就被安置在这儿,外面有重兵看守。

    陈宫的反曹意志是肯定没问题的,但他是曹操眼中的重罪之人,在刘备和曹操撕破脸之前,最好还是别泄密陈宫的存在。刘备暂时只是好吃好喝供着他,还没尝试劝降任用,让他继续保持“诈死”。

    至于张辽,刘备肯定是想劝降的,但也需要时间来软化,更重要的是得确认吕布和高顺在许都过得如何。

    如果能确认吕布和高顺被曹操猜忌得很惨,处境艰难,刘备才能放下心正式劝降张辽,那样就不用担心张辽将来再生出投故主之心了。

    结果当天晚上,因为诸葛亮最近做老面实验做得太大、产量太多,多到连俘虏都得吃没有酸馊味的发面饼当主食的程度。

    庖厨还变着花样,尝试给发面饼里面包裹各种馅料,算是创新试水。

    结果陈宫吃到之后,当晚潸然泪下,就写了一首辞世赋。

    张辽没什么文化,倒是豪爽得多,吃完后倒头就睡。次日起来,又看到送饭的仆役送来香喷喷的发面烙饼,他继续大口吃光,然后大嚷大叫:

    “什么时候送咱上路?别这么磨磨蹭蹭的!让刘备给一个痛快!”

    送饭的仆役一脸懵逼,好久才反应过来,原来张辽陈宫都把昨晚的发面肉馅烙饼当成断头饭了。

    那仆役一想到自己也有吃发面烙饼,不由一阵骄傲,对张辽傲然道:“要不说吕布是穷地方来的,没见世面了吧!区区几个发面烙饼,也能误会成断头饭?咱人人都吃这个、顿顿都吃这个!”

    这番话,直接把张辽整破防了:刘备这边的日子,什么时候这么豪横了?三年前他们被赶出徐州的时候,不是还惨到饭都没得吃吗?去南方发展了一圈后,怎么就变得如此陌生了?

    张辽和陈宫还在懵逼不解,忽然外面就来了几个武士,打断了他们的狐疑。

    张辽眼神好,抬眼看到赵云,顿时心中冷笑:刚才那番话,怕不是骗我的吧!说到底还是断头饭,否则赵云为何偏偏今日会来?还不是怕我去刑场的路上走脱!

    想到这儿,张辽忽然就释然了,坦荡地看着赵云。

    这家伙虽然骗了他,假装成夏侯渊来诱敌,但这些天下来,张辽在内心反复复盘了当日的厮杀。他不得不承认,就算没有欺骗,就算自己武艺还在全盛状态,堂堂正正一战,自己还是打不过。

    “居然要赵贤弟来送我上路,还真是给张某面子了。”张辽冷笑着说。

    赵云却是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:“主公今日唤你去,是因为送侯成宋宪家眷的使者已经回来了,还带回了吕布和高顺抵达许都后的最新消息。你不想知道故主和同僚,在许都过得如何么?”

    张辽听了这话,心中才微微一凉,忽然想到一种可能性,叹息了一声:“肯定是温侯和仲达,在许都……一言难尽吧。要是他们能被曹操信任,刘备肯定不会让我知道。公台能一起去么?”

    赵云看了一眼旁边的陈宫,直接否决:“陈府君如今还是‘死人’,就别露面了。以后就算能活,那也是‘诈死逃生后潜伏日久,重新来投’,与我们无关。”

    张辽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,拍了拍衣服就跟着赵云走了。